8月14日,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先后登陆台湾和福建后,在广东省境内由热带风暴级减弱为热带低压。当日20时,其中心位于湖南省永州市,中心最低气压为1002百帕。受其影响,多地将出现大风和降水。预计15日,湖南、贵州、重庆、广东、广西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甚至可能出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虽然台风“杨柳”强度已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雨就此结束。它的残余涡旋(简称“残涡”)仍可能深入内陆,触发新一轮强降水。正因如此,气象部门对它的后续路径格外关注。国家气象中心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董林指出,台风残涡的路径预测仍存在一定分歧,而残涡的移动路径直接决定着内陆降水的落区、强度和持续时间。
此次残涡造成的降水影响不确定性有哪些?
当台风残涡影响降水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类天气系统。若台风“杨柳”的残涡以西行为主,其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东风急流将形成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有利于残涡维持,并在华南北部和江南南部形成强降水;若残涡以西北行为主,则可能与西风带系统结合,引发内陆更广泛的降水。当残涡移动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时,副热带高压引导作用将明显减弱,残涡可能出现停滞或缓慢移动,导致降水在某一区域长时间维持。
此外,南海海域可能孕育新的热带扰动,其水汽输送将对残涡维持的时间和降水的强度产生重要影响。即便新系统强度未显著发展,南海夏季风的阶段性增强也会持续改变大气湿度分布。残涡水汽供应呈现“双通道输送”:其一为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气流引导的东路水汽,其二为南海季风向北输送的南路水汽。此外,地形也会影响台风残涡的移动,如在残涡移动路径上遭遇山脉,可能导致移动缓慢或停滞,造成长时间降水。

台风“杨柳”残涡潜在降水示意图
台风残涡影响不容小觑
严格来说,几乎每一次台风暴雨都与其残涡或残余系统有关。历史上,不少台风残涡在登陆后深入内陆,并在某地长时间维持,造成显著暴雨。
以2023年台风“杜苏芮”为例,其残余系统北上至华北地区,副热带高压在其北侧形成稳定的“高压坝”,形成了“北高南低”和“东高西低”的稳定形势。在这种形势下,残涡移动缓慢,和其北侧的倒槽在华北地区稳定维持长达3天,同时叠加燕山和太行山的地形抬升作用,导致京津冀山前地区出现了长时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台风“杜苏芮”残涡强降水示意图
2020年的台风“美莎克”则呈现另一种形态。台风登陆后移入西风带,与西风槽结合东移,进入东北地区,而东侧的阻塞高压稳定维持,迫使台风残余系统滞留数日。在此期间,台风残涡不断与东移的西风槽结合,形成强降水过程。此时若水汽输送条件充足,残涡系统还可能逐渐变性为温带气旋,甚至再次增强,带来持续性降水。
台风登陆只是风雨影响的开端,其残涡在副热带高压的引导下,可能深入内陆,与西南涡、西风槽、地形等协同作用,制造出持续时间更长的强降水。历史记录也表明,极端强降水和严重灾害并不总是发生在沿海或者热带地区,也可能会出现在更深的内陆或者纬度更高地区。未来的台风监测与预报中,需要跳出“台风=沿海或热带地区”的固有印象,把目光延伸到它的残余环流可能到达的内陆——因为防范应对台风,不仅要守住第一道海岸,更要守住内陆的每一道防线。
(作者:穆俊宇 胡竞文 陈啸龙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