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预警
【公示公告】 安顺市气象局关于... 【公示公告】 市气象局关于成立... 【公示公告】 ‌推进国家安全体... 【公示公告】 ‌国家安全是民族... 【公示公告】 ‌维护国家安全是... 【公示公告】 ‌深入学习党的二... 【公示公告】 安顺市气象局关于... 【公示公告】 2025年安顺市人工... 【公示公告】 贵州省安顺市气象... 【公示公告】 贵州省安顺市气象... 【公示公告】 安顺市气象局关于... 【公示公告】 市气象局关于成立... 【公示公告】 ‌推进国家安全体... 【公示公告】 ‌国家安全是民族... 【公示公告】 ‌维护国家安全是... 【公示公告】 ‌深入学习党的二... 【公示公告】 安顺市气象局关于... 【公示公告】 2025年安顺市人工... 【公示公告】 贵州省安顺市气象... 【公示公告】 贵州省安顺市气象...
当前位置: 安顺 > 公示公告

安顺市气象局关于公开征求《贵州省安顺市“21℃的城市”气候生态价值实现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来源: 时间:2025-08-13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附件


贵州省安顺市“21℃的城市”气候生态价值

实现试点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贵州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贵州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据中国气象局高质量发展试点相关部署,按照省委书记徐麟在《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成功举办全国第二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的报告》上的批示要求,结合安顺市实际,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基础

安顺市享有“中国瀑乡”“21℃的城市” 等美誉,绝美山水、凉爽气候、独特文化是安顺“金字招牌”。近年来,安顺市深挖气候优势,塑造“21℃的城市”城市IP,大力实施气象赋能行动,在推进气候资源经济价值转化等方面发挥气象优势,不断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安顺市成功创建“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生态品牌。2024年,安顺市成为全省唯一首批气候康养典型试点城市,21℃城市名片火爆出圈。并成功打造镇宁自治县六马镇、西秀区双堡镇、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3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镇宁自治县六马镇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获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典型案例。

气候生态产品是生态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聚焦贵州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贵州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气象与旅游深度融合,为康养度假、文化体验、山地体育、乡村休闲等旅游新业态提供气象服务支撑”要求。

挖掘利用好安顺气候生态资源,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重要一环。立足气候、旅游资源禀赋,探索将核心优势转化为生态康养产业高地、文旅融合低碳示范区、特色生态农产品价值提升平台,构建“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安顺模式,对落实省委、省政府“安顺市建设一流旅游城市、黄果树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重大部署,推动“一城三核四区五带”和“一核五区一环”建设,持续唱响“21℃的城市”品牌,助力安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目标

2030年,实现以下目标:

——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技术辐射”的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机制。

——制定一套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以安顺气候生态产品实物量为对象,明确气候生态产品核算内容,完善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

——提升全市气候生态服务业务能力。整合优化现有生态气象监测网络,综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等多种监测手段,对森林、水体、农田等典型生态系统分类开展精细化监测,提升生态气象监测和评估协同能力。构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体系,加强生态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更加顺畅,赋能生态产品增值效益更加明显。

——打造一批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模式。深度挖掘气象景观资源,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发展气候与旅游、康养、生态农业、金融、低空经济等深度融合创新模式,不断丰富气候生态品牌种类,释放生态红利,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一套试点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技术辐射”的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机制。建立党委和政府对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组织管理、资源规划、督查督办、绩效考核、资金保障等机制,建立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文旅、大数据、林业、交通、气象等多个部门协同配合、资源共享共用、社会力量参与、重点院校专家提供技术支撑的协同机制。

(二)构建切实可行的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

2.构建全域气候生态产品一张图。在原有气候生态资源监测和评估的基础上,深化动态监测,进一步摸清气候资源底数。开展风能、太阳能、水能、气象景观等气候资源详查与评估,挖掘水体、森林、高山小镇及农业遗产中蕴含的气候生态资源,调查、分析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绘制全域气候生态产品本底一张图,定期更新区域内气候生态产品实物量。

3.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基于气候生态产品本底一张图,选取典型生态功能区,定量计算人类从气候生态物质产品和气候调节服务产品中直接或间接得到的功能量,测算气候调节降温、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固碳释氧等气候生态价值量,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参与地方生态产品总值(简称GEP)核算工作,将气候因子贡献率纳入GEP核算体系。

4.开展核算业务,推动结果应用。融合多部门多元数据,建立定期更新的气候生态产品基础数据集。搭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分类核算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和气候因子贡献率,制作分行政区域、分生态功能区的精细化产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制度,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支撑,推动核算结果在地方规划、重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应用。

(三)提升全市气候生态服务业务能力

5.构建气候生态综合监测网。依据气候生态资源目录清单,建设多部门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享共用生态环境气象观测站网。新建一批交通气象、农业气象和旅居康养生态气候监测站;针对低空与生态环境气象服务新建一批垂直观测系统和水汽站、微波辐射计、气溶胶激光雷达、激光测风雷达、激光温湿廓线雷达,弥补低空测风、云量云状、温湿度廓线在时空分辨率上的不足。构建生态气象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开展气象灾害、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监测。

6.搭建气候生态产品数字共享平台。应对气候生态价值实现需要,新建一批信息化装备,包括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资源池和智能化网络安全装备,建立气象专网与互联网信息化安全通道,实现气象对多行业服务交互。研究多源观测资料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和融合算法构建多设备协同观测反演系统,集成S波段雷达、C波段雷达、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研究针对安顺全域三维空间气候生态多要素协同观测方法,弥补复杂山地下气象监测盲区和经济社会重要领域气象监测空白。

7.强化气候生态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基于分灾种、分行业气象灾害致灾机理和场景式、智能化风险预警需求,构建精细化气象风险早期预警服务体系,包括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气象保障、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分级分类管控的交通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城市积涝区域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城市空气污染气象因子分析、预报和防控、气候敏感性疾病防控和健康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低空飞行器活动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中小河流、山洪、地灾、景区和重点林区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平台建设。

(四)打造一批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模式

8.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双碳行动基于地基观测数据,开发污染物智能监测反演算法,快速识别大气垂直特征污染物类型及浓度,为安顺山地空气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气象要素对臭氧、PM2.5等环境气象要素的影响,结合安顺山地气候特征,构建山地环境气象预报模型和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开展环境气象预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贵州环境气象预报能力。提升全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碳源汇核校、碳达峰碳中和气候服务等业务服务能力开展人为碳排放核算方法对比研究,以及全市人为碳排放和自然碳汇变化分析,探讨碳源区分布、传输路径等中小尺度的局地特征,展示本城市尺度碳排放情况和周围区域对本的影响。

9.打造气候生态体验式定制化农业示范区确保坝区粮食安全,建立农业与气象服务联动机制,推进气象服务融入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环节构建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的粮食生产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气象风险预警、病虫害防治和粮油制种等气象服务水平。充分发展山地特色高价值农业,利用山地不宜频繁耕种、生态优良和气候多样性,开展特色优势农作物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引种高价值特色农产品,发展复合耕种,如蜂糖李、林下菌类和多年生中药材等。创建农业研学示范区,采取农业企业服务、指导式和体验化模式,每位研学者认领一定规模的土地,农业企业全程指导,研学者全程参与,最后认领土地的收益归研学者所有。推进农业与旅居产业融合发展,按照“一城三核四区五带”规划定制式农业土地,明确不同区域土地气候、土壤和生态适宜性,根据短期旅游和长期旅居游客需求,采取农业企业服务、托管式和定制化模式,让游客收获真正的绿色生态农产品。

10.创建气候生态中医药康养示范基地实施健康气象的研究,研究天气气候、大气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大气环境诱发疾病的机理,建立大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等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指标体系和不同区域特征的气象康养、清新指数的指标体系,建立适用不同区域特征的心脑血管、流行性感冒、呼吸系统疾病等气象敏感性疾病预报预警技术。创建龙宫仙人箐气候生态中医药康养示范基地,构建大气、水、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多样性监测,实施中药材种植、旅游和康养气象服务。开展康体疗养和中医传承相结合康养活动,组织有计划的户外观光游览活动,推崇药食同源理念,开展中草药识别、种植、药理研究和中医药教学等中医传承活动。

11.多模态深度挖掘和发展“21℃”避暑旅游探索构建常态化的气象景观预报体系,梳理云海、雾凇、佛光、彩虹、平流雾、冷凝霜等安顺具有观赏价值和传播潜力的气象景观类型,结合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建立不同气象景观的形成机制模型和空间分布图谱,基于历史气象数据和实时气象观测,构建气象景观预测模型,形成可视化的预报产品,为游客提供赏景预告、最佳观赏时间、摄影指南等服务,实现气象景观的“可预报、可传播、可消费”。结合气候情况、游客需求和旅游资源编制安顺旅游气象日历导航,整合安顺节气文化、传统习俗与气象特征,研究春花秋色、夏凉冬雪等季节性旅游资源的气象条件基础,结合节假日客流趋势和文旅活动安排,挖掘全年气象旅游热点,研究不同游客群体(如亲子、银发、研学、摄影、疗愈等)对气象条件的偏好特征,构建用户画像与需求标签,以气象驱动为核心,策划安顺全年分时分区的气象旅游产品体系,编制并发布安顺旅游气象日历导航。打造安顺低空旅游路线,结合气象灾害、气象预报和沿途风景,设计旅游产品和线路,优化低空旅游体验。

12.构建能源开发利用精细化气象服务。发展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和调配储运等各环节气象服务技术,分门别类建设专业化能源气象业务平台,开展风电、光伏发电、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加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资源评估与灾害风险评估,强化气候可行性论证。完善风能太阳能发电无缝隙预报预测业务,加强风能太阳能服务平台建设和水电气象预报预测服务。推进气象服务融入水源建设和水利设施运行环节,发展气象与水文耦合数值预报技术,建设水文气象业务体系。

13.推进气象金融协同,增益气候生态各行业发展建立气象灾害全链条金融协作服务塑造气象与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链条,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杠杆作用建立气象灾害“灾前预警+灾中应对+灾后重建”全链条服务协作体系建立金融风险减量气象服务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和气象数据在财产保险承保、理赔和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支持金融机构有效防范风险,强化基于保险标的物、信贷抵押物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提高风险识别精准度和预警提前量。开发“气象+金融+产业”融合产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定制化金融气象服务新模式,开发金融气象融合产品,为金融机构提供天气实况监测、预报预警、气候预测、灾害风险评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多种场景服务,联合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气象相关巨灾保险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保障需求,加强巨灾保险的气象灾害风险技术研究和模型研发,提升再保险市场的风险分散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安顺市气候生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气候生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和考核评估,加强督查督办,及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困难,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考核督查

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工作年度评估与考核制度,明确相关部门量化考核目标与具体任务,细化责任主体及具体责任人,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年度考核指标,强化督查考核机制。

(三)强化资金保障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气象局等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建立稳定的气候价值实现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相关工作所需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积极申请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等多方投资支持。

(四)强化技术支撑

开展科技攻关和机制创新,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的政策支持,依托其直属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发挥示范效应。支持生态气象科技项目研究及标准规范制定,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对气候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附表:重点任务安排表


附表

重点任务安排表

主要任务

具体任务

工作举措

责任单位

(一)探索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一套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机制

1.建立党委和政府对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组织管理、资源规划、督查督办、绩效考核、资金保障等机制。

2.建立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文旅、大数据、林业、气象等多个部门协同配合、资源共享共用、社会力量参与、重点院校专家提供技术支撑的协同机制。

市委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大数据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

(二)构建切实可行的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

2.构建全域气候生态产品一张图

1.深化动态监测,进一步摸清气候资源底数;

2.开展风能、太阳能、气象景观等气候资源详查与评估;

3.调查、分析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4.绘制并定期更新全域气候生态产品本底一张图。

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林业局、市统计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

3.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

1.定量计算气候生态物质产品与调节服务功能量;

2.测算气候调节降温、绿色能源开发、固碳释氧等气候生态价值量;

3.制定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

4.完善GEP核算中气候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科目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统计局、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

4.开展核算业务,推动结果应用

1.建立定期更新的气候生态产品基础数据集

2.搭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

3.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制度。

市大数据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统计局、市工信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

(三)建立气候生态监测服务业务支撑系统

5.构建气候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网

1.新建一批生态环境气象观测站网

2.新建一批地方行业赋能气象监测站

3.新建一批地面垂直观测系统

4.构建景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开展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监测。

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交通管理部门、市林业局交通管理部门

6.搭建气候生态产品数字共享平台

1.建设一批信息化设备,建设气象专网与互联网专用通道

2.构建多设备协同观测反演系统

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林业局

7.强化气候生态安全气象保障服务。

基于分灾种、分行业气象灾害致灾机理和场景式、智能化风险预警需求,构建精细化气象风险早期预警服务体系。

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林业局交通管理部门

(四)打造一批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模式

8.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双碳行动

1.基于地基观测数据,开发污染物智能监测反演算法,快速识别大气垂直特征污染物类型及浓度

2.研究气象要素对臭氧、PM2.5等环境气象要素的影响;

3.提升全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碳源汇核校、碳达峰碳中和气候服务等业务服务能力;

4.开展人为碳排放核算方法对比研究,以及全市人为碳排放和自然碳汇变化分析。

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局

9.打造气候生态体验式定制化农业示范区

1.确保坝区粮食安全,建立农业与气象服务联动机制;

2.发展山地特色高价值农业,开展特色优势农作物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引种高价值特色农产品;

3.创建农业研学示范区,建立企业服务、指导式和体验化模式;

4.推进农业与旅居产业融合发展,按照“一城三核四区五带”规划定制式农业土地。

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市气象局

10.创建气候生态中医药康养示范基地

1.实施健康气象的研究,研究天气气候、大气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大气环境诱发疾病的机理

2.创建龙宫仙人箐气候生态中医药康养示范基地;

3.开展康体疗养和中医传承相结合康养活动。

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气象局

11.多模态深度挖掘和发展“21℃”避暑旅游

1.探索构建常态化的气象景观预报体系

2.结合气候情况、游客需求和旅游资源编制安顺旅游气象日历导航

3.打造安顺低空旅游路线,结合气象灾害、气象预报和沿途风景,设计旅游产品和线路,优化低空旅游体验。


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气象局

12.构建能源开发利用精细化气象服务

1.开展风、光发电、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

2.加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资源评估与灾害风险评估,强化气候可行性论证;

3.加强风能太阳能服务平台建设和水电气象预报预测服务。

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气象局、市水务局、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顺供电局

13.推进气象金融协同,增益气候生态各行业发展

1.建立气象灾害“灾前预警+灾中应对+灾后重建”全链条服务协作体系,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风险转移协同机制;

2.建立金融风险减量气象服务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和气象数据在财产保险承保、理赔和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3.开发“气象+金融+产业”融合产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定制化金融气象服务新模式;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顺监管分局、中国人民银行安顺市分行、安顺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