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到亮根本睡不着,雷声闪电直接一茬接一茬”。
“这闪电让晚上都快变白天了!”
6月21日夜间到次日早晨,贵州省贵阳市出现今年入汛以来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强雷暴、强降水天气过程。通过“递进式”服务和不同层级的“叫应”,为全市防汛、抗汛再次赢得主动权。
21日夜间到22日凌晨,贵阳中部一线暴雨如注、闪电交、雷声轰鸣,贵阳高空气象探测站迎来最“艰难”的一次放球。高空探测员杨涛也成了当晚防汛中的“逆行者”一员,以血肉之躯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以行动践行一名预备党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9632次闪电 放球“见缝插针”
22日凌晨0时左右,贵阳市上空雷电活动极为频繁。
数据显示,21日到22日,贵阳市就发生9632次闪电,其中云地闪5966次、正闪1862次,负闪7770次,正闪最大强度210.6千安,负闪最大强度-249.1千安。贵州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刘波介绍,如此高频率、高强度的雷电,非常容易造成雷击事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一般情况是第一时间选择到就近安全处躲避,杜绝户外活动和不能到空旷处逗留。
然而,无论雨再大、雷再响、闪电再长,凌晨1时15分的探空气球必须得按时按点放出,这是气象人必须担当的责任。如何避开强雷电期间为球灌装氢气?什么时候避开闪电放探空气球?这是杨涛必须考虑的问题
“哪怕下刀子,该放球的时候就得放出去,最迟不能超过业务规定时间后的15分钟,否则就是缺测”杨涛说。
为降低灌球和施放时被雷击的风险,杨涛和他的同事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来判定强雷电活动轨迹,在弱雷雨云团期间“见缝插针”为球罐装氢气,放球时也采取同样的方法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将探空气球安全放出。
“怕!作为一名气象人,深知高空数据对预报的重要性,怕也得顶上去。”杨涛坦言。
杨涛还说:“听前辈们说,以前放球险些被雷击的情况曾有发生,为确保人身安全,目前贵阳已摸索出防跨步电压、防直击雷等的一套方法”。
探测数据决定预报质量
杨涛认为,没有高空、地面精密的监测,就不可能有精准的预报和精细的服务。他介绍,贵阳探空站不仅为贵阳、贵州,还能为西南地区各气象台站提供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气压、湿度等气象数据,为预报员及时捕捉辐合线变化、雨情量级预判、雷达回波走向外推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为切实筑牢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第一道防线作用,全市各级气象台站在持续降水天气过程中开展“叫应”107人次,共发布暴雨预警51条,雷电预警54条、手机短信服务覆盖72.5万人次。联合应急、水务等部门共同发布各类风险预警21条。
正因有了“递进式”的服务和不同级别的“叫应”,在本次大范围出现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期间,贵阳贵安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提前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
预警一响 物业在岗
“强降水什么时候来?来得有多猛?落区在哪里?它不会提前‘打招呼’,它要的就是让你措手不及,这样才能更好刷‘存在感’!”。贵阳市气象台副台长陈海凤说。
为有效应对强降水,贵阳市气象局在强化部门协同应对的基础上,还强化对社区、物业领域的个性化服务。
观山湖区中天·金融二期A8组团,物业在接到暴雨预报后,立即要求员工提前返岗。21日晚,雨越下越大,物业工作人员立即前往停车场出入口再次加高防洪沙袋;工程维修员冒雨赶往各区域疏通排水系统,安排人员在容易发生积水的区域通宵守护,确保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收到暴雨预警后,贵阳物业集团立即要求集团服务的各个项目进入“战时”状态,全员上岗,并调集防汛物资,对各项目逐栋逐层开展巡查工作。图6月24日中午,贵阳高空气象观测站杨涛(右)与同事准备放探空气球,加密观测高空气象数据。(石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