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黔东南州气象学会2023年学术交流会在凯里召开,来自全州气象科技工作者共40余人参加此次学术交流会。

图一 特邀专家作专题报告现场
会上,特邀代表贵州省气象局正研级高工、谷晓平博士和镇远县气象局职工、硕士研究生夏昌基分别作《关于科研项目验收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的撰写》《气象科技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专题报告。随后,共有10篇论文作现场交流。最后,会议评出一等奖论文1篇,二等奖论文2篇,三等奖论文3篇,优秀论文4篇。

图二 颁奖仪式
据悉,黔东南州气象学会成立于1992年,目前共有会员85人。学会依托“黔东南州气象科普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研学活动,自学会成立以来共接待学生1.5万余人次。“黔东南州气象科普基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黔东南州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同时也是贵州省气象部门唯一的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学会组织人员参加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组织的各类科普讲解大赛并多次获奖。
会议认为,气象科研人员要锚定个人发展价值目标,激发内生动力,增强科研主动性。做好职业规划,多学习、多总结、多撰写论文、多参加学术交流,为职称晋升提前积累业绩材料。要锚定业务需求,科研创新促发展。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业务需求,锚定业务发展核心技术,解决气象难点、重点支撑技术问题。加强雷达产品应用研究,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要把论文写在防灾减灾的路上,写在为农服务的田间地头上,写在为产业发展和旅游服务的工作中。要锚定能力水平,拓宽视野和认识。切实拓宽视野,提高站位,围绕新事物、新技术重点解决用的问题,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要站在应用的层面、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站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层面思考问题。切实提升科研成果和科技论文的应用价值。
会议号召,全州气象科技工作者要紧紧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强学术交流,注重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学会优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多方式转化,融入气象业务服务的桥梁作用,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文图:杨昌达 龙先菊 审核:刘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