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丹寨县万达小镇隆重开幕。在这场文化与艺术交织的盛会背后,有一支“观云测天”的气象力量正默默守护——黔东南州气象局派出现场气象服务保障组携带移动气象监测设备进驻开幕式现场,用精准预报和实时监测,为非遗周活动保驾护航。

图一 非遗周活动现场

图二 气象监测现场
16日12时,距开幕式还有七个半小时,黔东南州气象局现场气象保障服务组已携移动气象监测设备、气象应急保障车抵达丹寨万达小镇。工作人员迅速安装调试设备,建立起一道“立体监测防线”,对气温、风向、风速、气压、湿度等要素开展分钟级实时观测。
19时,移动气象站数据显示:气温25℃,风速0.3米/秒,偏北风,湿度74%——宜人天气,正适合一场户外盛典。而在不远处的气象应急保障车内,州气象台预报员毛倩正紧盯雷达回波图。“目前全州无降雨回波,丹寨未来6小时晴间多云,利于活动开展。”她语气从容,眼中映着屏幕的微光。
这不是一场“临时起意”的保障。早在活动开始前一星期,黔东南州气象局就已启动专题服务,通过州、县两级气象台联动,滚动发布丹寨县天气预报。至16日当天,预报精度进一步提升至“逐小时”,用科技力量为会务调度、活动安排、公众出行动态“排兵布阵”。
据本次活动日程,从16日至21日,丹寨将接连举办开幕式、非遗巡游、主旨演讲、青年交流、非遗大展等数十项活动,多数在露天场地进行,气象条件直接关系参与体验与演出效果。
州气象台副台长夏昌基说“我们特别关注后面几天午后强对流天气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天气征兆,提前服务,为活动组织方争取宝贵的调整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气象保障不仅突出“精准”,更彰显“智慧”。应急保障车可以实时调取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周边自动气象站数据,实现对活动现场进行立体监测,同时与州气象台业务平台实时互联和数据共享。同时,气象服务保障组与活动组委会建立“点对点”通讯机制,确保信息“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一场非遗的盛会,也是一次气象现代化服务的亮相。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黔东南气象人正用专业与坚守,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绽放,也让公众在沉浸体验之余,感受到气象服务的温度与力量。(文图:杨昌达 审核:姚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