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至28日,从江县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7个暴雨日、单站最大累计降雨量达746.7毫米、两次洪峰过境……暴雨倾盆,洪水肆虐,全县面临严峻考验。
危难时刻,从江县气象局党支部书记、局长韦方龙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在惊涛骇浪中挺起脊梁,用精准预报和日夜坚守,筑起了第一道防汛堤坝,为安全转移6.6万余名群众,实现人员“零伤亡”提供了坚实气象支撑。
预警在前,争分夺秒抢出“黄金提前量”
“气象预报是防灾减灾的‘前哨’,更是第一道防线。”韦方龙深知肩上责任。早在6月13日,他通过分析敏锐捕捉到异常天气,果断组织发布《气象信息报告》,明确提出“18日到22日有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预报如同发令枪,他第一时间将信息直报县委、县政府及防汛部门,并通过短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覆盖公众。
随着天气系统步步紧逼,预报持续滚动更新、不断精细订正。18日发布“未来七天持续强降雨天气预报”;19日发布的《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提出:“19日夜间到23日全县将出现持续性暴雨”,同时对强降雨时段、落区、量级和结束时间进行精准预报。20日9时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正是这份精准的预报和提前的预警,为全县赢得了关键的时间窗口。从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雨情实况、预报等信息于18日17时30分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应急责任人、救援力量与物资闻“汛”前置。当23日夜间风雨再次来袭,监测到都柳江上游三都至榕江区域普降大暴雨,可能引发洪水之际,他科学分析和及时汇报,从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于23日22时50分启动城区防洪Ⅳ级应急响应,24日10时40分城区防洪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根据第二轮都柳江上游强降雨雨情、预报及第二次洪峰过境风险,28日4时30分从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再次启动防洪Ⅳ级应急响应,28日14时城区防洪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风雨未至,防御的堤坝在精准气象预报预警支撑下悄然筑牢。
昼夜守护,甘当风雨中的“不眠哨兵”
“乡镇和各部门可以睡,但气象不能睡!天气瞬息万变,我们就是全县的‘守夜人’和‘吹哨人’。”韦方龙这样要求队伍,更以身作则挺在最前沿。
人手紧缺,他带头开启24小时值班模式。应急响应期间,他坚守工作岗位,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科学调配全局力量,实施“老带新”“强带弱”分组轮值,确保雷达回波与雨情变化时刻被“鹰眼”锁定。十天鏖战,全局上下高效运转,26条暴雨、雷电等预警信号刺破雨幕,109期服务材料精准送达,89人次“叫应”服务直达责任人耳畔。每一条预警,每一份报告,都在与暴雨洪峰赛跑,为转移避险和抢险救援划出安全红线。
力保“生命线”,应急保障筑牢坚实后盾
24日午时,洪水倒灌导致县城大范围断电,气象局供电中断。千钧一发之际,平日未雨绸缪的应急准备发挥了定盘星作用——发电机与UPS系统维护良好、燃油储备充足。在韦方龙指挥下,核心业务在最短时间内切换至备用电源,决策气象服务“不断线”,预警信息持续在风雨中传递。
暴雨间歇就是抢修窗口期。韦方龙迅速组织党员应急突击队,争分夺秒对雍里等关键站点雨量监测设备进行维护,确保后续数据精准可靠,为迎战下一轮天气夯实基础。
重建家园,气象支撑无缝衔接
洪水退去,满目疮痍。韦方龙立即带领团队转向灾后重建战场,气象保障无缝衔接。他第一时间启动《灾后重建专题气象服务》,聚焦清淤、消杀、重建等关键环节对天气的敏感需求,滚动制作精细化服务材料7期,为科学高效重建提供精准“天时”参谋。针对县城、停洞、下江等重灾区及可能带来影响的强对流天气,加密监测、靶向发布提示信息30余条。在保障核心业务正常运转前提下,他迅速组织党员应急突击队12人次深入社区一线清淤,气象人的担当在泥泞中闪光。
当前,从江灾后重建任务艰巨,主汛期仍未结束。韦方龙带领的队伍已再次集结,双线作战:一手以精准服务支撑重建家园,一手以更坚实的预报预警、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过硬的人才队伍和更深入的气象科普,持续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守护从江安澜。
暴雨如注时,他是刺破雨幕、精准预警的“千里眼”;洪水围城时,他是灯火不熄、屹立前沿的“守夜哨”;重建家园时,他是精密分析、护航全程的“天气向导”。韦方龙,这名基层气象部门的党员干部,在最危急的时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与实际行动,矗立于风雨之前,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如山使命,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他用不眠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守护万家灯火最坚韧的脊梁和最牢固的“第一道防线”。(编辑:杨昌达 杨通荣 审核:姚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