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多日的暴雨如天河倾覆,狠狠砸向黔东南榕江县三江乡脚车村。6月23日至24日,24小时累计雨量突破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将群山环抱的脚车村瞬间捶打成一座令人窒息的“孤岛”——道路被雨水撕扯成断裂的碎片,30户遭受洪水袭击,水电、网络彻底中断,求救声被重重雨幕隔绝。
断联“孤岛”,生死时速的突围
危机并非毫无征兆。作为来自榕江县气象局的第一书记,杨胜海凭借职业敏感和专业优势,在强降雨预警发布之初就高度戒备。暴雨如注时,他更是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资源,通过手机查看实时更新的天气雷达回波图,密切关注雨带移动和强度变化。当看到屏幕上代表极端强降雨的回波红得刺目,且持续笼罩脚车村区域时,杨胜海的心揪紧了——这场雨的破坏力远超想象,必须争分夺秒!

通讯彻底断绝,“孤岛”已然形成。但杨胜海深知,每一秒延宕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消逝。没有犹豫的余地,基于对雨情的精准研判和对灾害风险的清醒认识,他迅速聚拢驻村工作队、村干、教师等骨干力量组成的党员应急突击队,带领大家投入到紧张的救援行动中。
狂风卷着冰冷的雨水抽打在脸上,脚下是随时可能崩塌的泥泞。杨胜海带领队伍,深一脚浅一脚地冲向最危险的区域,挨家挨户拍门嘶喊,依据对地形和雨势的了解,精准锁定高风险住户,高效组织转移。手电的光柱在浓稠的雨夜中艰难地劈开一条生路。时间在洪水的咆哮中飞速流逝,救援组与不断上涨的水位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跑。终于,在6月24日凌晨5时44分,最后一批受困群众被安全转移。整整80余名村民,无一人伤亡!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杨胜海将气象专业知识转化为救灾实战能力,与党员应急突击队员们用双肩在暴雨中扛起的生命方舟。
废墟之上,只手擎起不屈脊梁
暴雨退去,留下触目惊心的疮痍。河岸崩塌,屋舍倾颓,脚车村在泥泞中艰难喘息。来不及片刻休整,杨胜海又挺立在灾后重建的最前沿。他带领着党员应急突击队,一头扎进满目狼藉的现场。清理淤泥、安置受灾村民……每一项工作都在他焦灼而坚定的调度下艰难推进。

信息孤岛,是另一重无形壁垒。所有通往外界的道路均被摧毁。6月25日,杨胜海当机立断,安排村支书怀揣着记录灾情、困境与亟需支援的纸页,徒步跋涉10余公里泥泞险途,将“孤岛”的呼救送达三江乡政府。这份用双脚丈量出的报告,最终为脚车村引来了徒步运送药品与应急物资的政府救援力量。6月29日,当灯光刺破脚车村多日的黑暗,希望的曙光终于重新点亮了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
家书难递,无声处听惊雷
在脚车村鏖战的每一个日夜,杨胜海心中始终压着另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洪峰过境榕江县城,他的家同样未能幸免。洪水淹没家园,妻子带着女儿和幼儿园的儿子被困其中,因为村里通信中断,整整六天未能联系家人。
“县城救援力量多,她们应该没事……”这句自我安慰的话,支撑着杨胜海将全部心力投向脚车村的重重危难。直到村里的通讯艰难恢复,他才终于拨通家里的电话。听筒那头传来儿子稚嫩而期盼的声音:“爸爸,你好久回家……” 铁汉瞬间哽咽。他强抑心酸,声音沙哑却温柔:“这几天村里的叔叔伯伯家被水冲毁了,回不了家。等过几天,爸爸忙完了回去看你哈……” 寥寥数语,道尽无言大义。他转身抹去眼角湿意,又一头扎进安置点巡查的泥泞中。
蓝图初绘,重建路上再出发
看着渐渐恢复生机的村庄,杨胜海心中已勾勒出下一步的蓝图。在临时安置点,面对围拢过来的村民,他的声音坚定而清晰:“老伯,您家房子的事,我们马上申报重建项目,争取最快落实!”
“嫂子,田里的秧苗别担心,清淤补种我们一起来!”
“通信通了是第一步,接下来电、水、路,一样样都要彻底恢复!”
“爸爸…”,电话那头儿子声音又起。“乖,再等等,等乡亲们都安顿好…”他轻声回应,目光再次投向脚下这片需要他的土地。
脚车村的灯火在灾后渐次亮起,杨胜海的身影始终是村民心中最挺拔的脊梁。从精准研判雨情、依托雷达回波图科学决策,到惊涛骇浪中争分夺秒的生命转移;从废墟泥泞里的艰难重建,再到面对至亲牵挂时的隐忍抉择。他以一名气象干部的精准专业和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担当,在“孤岛”之上树起一面鲜红的旗帜。这旗帜,是科学预警与果敢行动的结晶,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无言大义,更是洪水冲不垮、灾难压不倒的人心长城。在杨胜海这样的党员干部带领下,脚车村挺过了风雨飘摇的黑夜,必将在这片被洪水洗礼过的土地上,播种希望,重建更加坚实美好的家园。(文图:杨昌达 懂培元 审核:姚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