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李勇
2022年10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纲领性文献,充分展现初心使命、彰显底气自信、凝聚共识力量。作为中青年干部,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在从严从实的党性锤炼上,体现在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上。必须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进一步增强气象科技性、基础性、先导性定位,在推动贵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闯新路、开新局。要紧紧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抓好落实,把中国气象局“质量提升年”和贵州省局“改革年、落实年”的每一项任务清单落地、落实。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好各项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水平”。气象部门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最现实的“国之大者”,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贵州立体气候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发展具有广阔空间,对农民增收致富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由于贵州种植的蓝莓、樱桃、蜂糖李、草莓、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产业对冰雹灾害十分敏感。各级人影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结合特色农业的产业布局,摸清底数,优化人影作业站点布局,科学调动移动作业力量作为补充,做好冰雹上下游联防部署,在防雹作业中切实做到“迎着打、对着打、追着打”,加大作业用弹量和作业频次,最大限度减轻冰雹灾害的影响,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做灾害性天气下的“最美逆行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对“中国天眼”(FAST)的冰雹防控工作要更加全面系统地综合考虑,进一步完善上下级联动和上下游联防机制,做到服务更加精细、精准,全力保障FAST的安全运行。
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化人影工作在生态治理和修复中的作用
贵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但由于贵州喀斯特地貌面积比重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石漠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同时,贵州地形封闭、空气扩散困难,铜仁、遵义、贵阳、毕节等城市在冬季有时会出现污染天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贵州各级人影部门要摸清石漠化区域天气与气候特点,捕捉每一次有利天气系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保障。积极参与中国局关于生态修复方面的人影工程和科研项目,提升人影技术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摸清不同城市地形特点,结合各个季节,尤其冬季天气系统特点和移动路径,科学布局烟炉、燃气炮、火箭等地面人影作业装备,与增雨飞机形成空地联合作业,保卫蓝天。
三、坚持守正创新,提升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的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贵州处于南方多雹地带,年平均雹日42天,最多达68天,是冰雹防控技术研究的天然试验场。我们要结合《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关于推进气象野外科学研究和建设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要求,不断深化与中国气象局人影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继续推进国家冰雹防控试验基地建设。在冰雹形成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已纳入贵州省“十四五”科技规划和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指南的基础上,依托规划做好项目立项,扩大指南支持范围,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开展贵州冰雹防控、抗旱增雨等关键技术研究,同时依托“中国·冰雹减灾”论坛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提高技术创新开放合作水平,以此不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精准、安全作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