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一家仁,一国兴仁”。兴仁,贵州西南部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小城。
兴仁地处金州腹地,是盘江八县中心和南下广西、西至云南的必经之地。历史上的兴仁,由于商贸发达,被誉为“商城”。“家家儿女纺棉纱,民聚川湖俗尚华。竟日机房歌唱满,疏灯茶馆话生涯。”这是100多年前,清道光贡生张国华在其竹枝词中描绘的当时兴仁县城商业的繁华景象。
扎实起步
南来北往,风霜雨雪对兴仁这个重要的“旱码头”影响不小。1942年11月5日,兴仁县县立中学内,兴仁气候所建立,开展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降水观测,第一份气象资料由此在兴仁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随后,兴仁县的观测项目不断增多。1950年12月31日增加?温观测,1955年9月增加高空测风项目。
1958年,当贵州气象人背着仪器跋山涉水选点建站正如火如荼进行时,兴仁县各乡镇已成立“看天中心小组”,收听本县天气预报和依据物候观测经验预报未来天气,气象服务在兴仁县有了突破性进展。1959年2月农业气象试验工作开展起来,并在两个月后正式开始编发农业气象旬报。
今年已经82岁的邱国安,1962年从贵州气象学校毕业后就分配到兴仁县气象站参加工作。“除了基本的观测任务,还要开展土壤墒情的调查分析服务工作。”邱国安回忆,调查墒情主要采取器测法或炒土(烘干)法进行,就是对所取的土样在烘干前后分别称其重量来获得土样中的含水量。这种监测方法由于有较大的破坏性,劳动量又大、费时费力,几年后就不用了。除此以外,大家还要到田间地头调查主要农作物的受凋萎情况,对稻田脱水开裂情况进行调查记载,并写出分析报告。
邱国安对刚参加工作时的记忆仍很清晰,单位8个人有一半来自外省,忙碌的工作让大家的生活变得充实而丰富,尤其春夏秋三季到田间地头调查农作物生长情况时,由于交通并不像现今这样便利,很多时候大家都是靠走路,不但不觉得疲惫,反倒能欣赏沿途的风景。
在邱国安的印象中,曾在80年代初遇到过1小时降雨量108毫米和1天降雨量200多毫米的天气。天气预报对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县级气象台站做天气预报主要还是借外力,60到70年代主要通过收音机收听贵州省气象台天气预报,再结合本站气象要素变化制作发布短期天气预报。到了80年代开始有了ZSQ-1B气象图传真收片机,通过传真方式可收到各种天气图,使县气象站能获得更多的空间气象信息,弥补了单站资料的不足。
让邱国安备感欣慰的是,在他退休的1998年,安装了PCVSAT卫星接收小站,可以接收到全国的气象资料,实现了“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向基层延伸,大量数值预报产品成为预报分析的重要基础,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更科学的手段和大量的分析资料,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兴仁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趋势成形
在兴仁县1785平方公里的区域上低头是山、抬头也是山。破碎的地形给天气预报带来不小的挑战,而精准的观测数据是做好天气预报的前提。
2002年底,兴仁县气象局建成风向、风速、气温、湿度、降水、气压、地温、大型蒸发七要素自动气象站。但是,由于自动气象站观测的项目较少,同时还需要与人工观测仪器进行补充使用。
2004年,李燕成为兴仁县气象局第一个获得中国气象局250班无错奖的观测员。“既要进行人工观测又要负责自动站的网络维护。”说起20年前的工作任务,李燕仍对那时候敢于挑战的自己感到骄傲。
“兴仁属于国家基准气候站,每小时就要观测一次,晚上得不到休息,神经一直紧绷着。”李燕至今仍忘不了2003年7月的一个夜晚,狂风裹挟着暴雨肆意地往人身上砸,雨伞根本无力抵挡。为了确保准时传送气象数据,她不敢耽搁,直接冲向观测场顶着风雨记录下每一个数据。当她按规定时间完成数据上报后,之前湿透的衣裤已经干了。
李燕的父亲是一位老气象人,在她第一次值班时父亲严厉教导她的话语深深印在脑海里“每一次记录数据不能错,要时时记得细心谨慎,落在记录本的每一个数据既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气象事业发展的脚步一直往前。自2004年起,根据地方气象事业发展需要,兴仁县气象业务向多元化开展,先后在全县16个乡镇建起16个雨量监测点。2007年8月又在兴仁县放马坪镇建立了五要素风能气象监测点开展风能气象观测。与此同时,兴仁县气象网络建成,雷达资料和卫星云图运用到天气预报中;还与上游台站组成灾害性天气联防,开展灾害性天气短时预报预警,兴仁县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大大提升。
2008年1月12日至2月14日,贵州大范围低温雨雪凝冻天气给当地沉重地一击,兴仁未能幸免。得益于前期气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天气预报软件的应用、与相邻气象台站业务联动机制建立等因素,兴仁县气象局在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程度、范围、持续时间等做出准确预报,为县委县政府和应急、交通、能源、民政等部门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受到县委县政府表扬和县领导两次亲切慰问,预报服务组和1人分别获黔西南州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
赋能增收
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常规的天气预报难以满足行业更高需求。早在2009年,兴仁粮食总产量就可以达到18.76万吨,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但是,粮食作物丰产不丰收、经济效益不高,长此以往种植户的积极性受挫。兴仁县政府不得不思考,农业大县如何通过农业生产发展地方经济。兴仁县气象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利于薏仁米的种植。而且近10年来兴仁市薏仁米各生长期降水、气温、日照变化小,对薏仁米产量的影响也就较小”。兴仁市气象局副局长肖伟介绍,2010年前后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薏仁米、茶叶、荸荠、烤烟等,经过气象局的论证,薏仁米属喜温植物,兴仁市气候特点正好适合其生长,且经济效益高,可以大力发展。
然而,兴仁市春夏旱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两个“拦路虎”。春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9.4%。夏季降水量虽然有54.9%,但是温度偏高、无效降水日数偏多、蒸发量大等原因使得夏旱避无可避。
面对难题,兴仁市气象局年初制作薏仁米专项气象服务方案,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重要农事活动制定气象服务专题,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现场作技术指导,借助省山地农业气象中心技术力量指导生产,提出“适当将薏仁米的播种时间延后以尽量避开春季干旱,减少不必要的产量损失。大幅度调整适合在兴仁县种植的薏仁米品种”等建议。
同时,兴仁市气象局也充分利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起步早的优势不断在基础设施和人员业务技能等方面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助薏仁米增产丰收“一臂之力”。早在1975年成立“人工防雹指挥部”,同年举办“兴仁县气象工作座谈会”,进行土火箭施放表演。1980年开始用“三七”高炮进行人工防雹和增雨试验工作。21世纪初,兴仁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主要布置在8个乡镇的多雹区、产粮区和经济作物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越来越受到市委、市政府及人民群众的关注,地方气象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目前,兴仁市各炮站全部建设成了标准化炮站。
谈到今后的发展,兴仁市气象局局长何汝凡已有具体的规划“借助省、市气象局综合力量,大力提升兴仁市气象局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能力,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目标,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的联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让气象事业发展的红利利国利民。” 图一、20世纪60年代的观测场一角。图二、老式EL型风向风速观测仪器。图三、如今的兴仁国家基准气候站的观测场。(杨春竹 原野 兴仁市气象局对本文提供支持)(图片由兴仁市气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