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热点专题

构建精密“千里眼” 绘制精细“万里图”——从气象视角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来源: 时间:2023-03-01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连续20年聚焦“三农”工作。围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强调加大气象为农服务投入力度,提出“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的任务。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一直以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始终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气象部门始终围绕“三农”工作开展相关保障服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按照《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总体部署,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做到深度融合、精准施策,突出服务重点,强化风险研判,凝练核心科技,全面推进农业气象服务提质增效。

  日前,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李飞、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高润祥和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就气象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专访。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为何提出“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

  高润祥:我国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要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就需要建设更加精密的观测站网。多年来,气象部门深耕农业气象观测赛道,站网建设内涵不断丰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逐步建立起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65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7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2700余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观测范围基本覆盖全国主要粮食主产区的大宗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同时开展土壤水分观测、畜牧观测和自然物候观测。

  ——通过长期连续观测,积累了全国范围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全国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利用多源卫星资料开展农作物长势、农作物产量和种植面积、农业气象灾害等方面的监测评估工作。

  ——编制印发《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形成较为齐备的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国家-省-市-台站”的四级业务布局,形成涵盖常规观测、对比试验、数据管理和应用分析业务于一体的农业气象观测业务体系。

  然而,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农业气象观测业务体系亦面临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一系列新要求、新变化正深刻改变着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与需求。

图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国家基本气象站航拍照片 李斌喜 摄影

  记者:聚焦“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气象部门计划怎么做?

  高润祥:中国气象局最近组织制定了《推进农业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35年)》。根据部署,到2025年,将初步建成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型农业气象观测站网,逐步建成覆盖主要农作物的自动化观测网络,基本构建以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与卫星遥感、无人机观测互补的综合立体农业气象观测业务体系。

  一是更精更密织牢“神经网”,优化完善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优化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任务,推进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发展。

  二是擦亮观天察变的“千里眼”,大力推进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技术设备研发,持续开展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设备试验测试,提升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能力。

  三是突破藏粮于“技”的瓶颈,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资料产品开发和应用。规范农业气象观测数据收集与整编,建立完善农业气象作物监测评估业务,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监测评估业务。

  这其中,既需要规范农业气象观测业务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农业气象观测装备保障机制,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业气象社会化观测机制,也需要加强农业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业气象观测人员队伍建设。

  记者:目前,气象部门在“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气象信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飞: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正是服务农业生产的利器。

  一条农业气象灾害气象信息的诞生离不开前期的监测预报预警。结合智能网格天气预报与作物发育期监测预报、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我们形成了“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的全国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格点产品,实现了全国5公里分辨率,未来1至10天,近20种农业气象灾害的格点化监测和预报;开展“分作物、分区域、分时段”全周期气象服务,重点围绕霜冻害、干热风、高温热害等气象灾害,联合农业农村部组建技术团队,国、省一体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体系逐步完善,为正确研判形势、防灾减灾、精准指导生产提供有力支撑,让灾害“无处遁形”。

  如何将发布的农业气象灾害气象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是气象部门一直关注的重点。自2014年起,中国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将气象预报和助农信息送到种植大户手中,目前已覆盖全国125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2年,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推动农业防灾减灾从“灾后救助”转向“灾前预防”。5月下旬,联合发布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后,各地及时采取“一喷三防”措施,实现夏粮逆势增产近30亿斤。

  如今,农业气象服务已成为我国气象事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体系最规范的业务之一。以农业气象指标、作物生长模拟、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平台,正逐步成为气象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2年5月,中央气象台发布冬小麦干热风预报

  记者:未来如何深化落实“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气象信息”这一要求?

  李飞:针对这一要求,在防灾减灾方面,气象部门将不断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能力来加强农业生产预警功能,聚焦“细广实”,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评估能力,开展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围绕“细”,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制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服务导则标准和灾害调查业务规范;围绕“广”,加强服务延伸,各省将风险预警进一步向市县延伸;围绕“实”,组织开展风险预警业务质量和服务效益评估。发展温度类农业气象灾害小时、公里级的实时监测技术,优化完善小麦春季冻害精细化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技术。

  “智慧”是气象信息发展的关键词,“分区域、分灾种发布”离不开科技的加持。我们将依托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模型,提升分区分类精细化预警服务能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建立定制化、个性化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场景系统;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打造“农业+气象”大数据服务平台,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影响研判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苦下功夫。进一步梳理完善“分区域、分作物”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形成大宗和特色作物的服务指标体系,稳扎稳打做好产业振兴“土特产”文章。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何特别提出“研究开展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

  袁佳双:中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显著区之一,适应气候变化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保护粮食安全不仅要关注耕地数量,还要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这与气象条件密不可分。

  当前,随着气候变暖,水汽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农业种植结构、农作物产量、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新变化。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摸清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底数和变化规律,动态监测和掌握耕地的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至关重要。

  这项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过两次,第二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距今已有40年。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发生显著改变,1961年至2020年,我国气候变化的“水热双增”态势导致我国活动积温每10年增加62.9℃·日,作物生长季每10年延长1.8天,过去的一些研究成果已不能很好地指导现代农业生产。比如,东北地区玉米和黑龙江水稻可种植面积增加,南方双季稻区可种植北界向北推移近300公里,北方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气候变暖也导致我国作物发育期提前、生长周期变短,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病虫害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加大。

  因此,尽快启动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摸清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底数和变化规律,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对各地农业生产发挥区域气候优势、减轻气候灾害损失、实施可持续农业战略、提高资源整体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开展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气象部门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袁佳双:首先,我们将开展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工作,基于全国长序列的历史气候资料、近20年的自动站观测资料、近40多年的卫星遥感监测资料等多源数据,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完成国、省、县三级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工作,摸清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底数。

  在此基础上,编制最近30年国、省、县三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图,分析农业气候区域界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全国及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将分作物、分灾种编制最近30年我国主要大宗作物、特色作物种植和品质气候区划图,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和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风险区划图以及畜牧业气候区划图等。

  此外,我们还将建立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指标和方法等一系列技术标准,进一步规范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建设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数据集和图集,开发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动态评估预估系统,并在国省市(县)各级推广应用。

  立足长远,我们还计划围绕未来气候变化,研究分析未来不同时期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极端气候事件和农业气候区划界限的变化趋势,分析气候变化对全国农业种植区域、种植制度、种植结构等的可能影响并进行风险预估,为我国未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作者:刘倩 吴卉 责任编辑: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