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媒体聚焦

关于这些热点问题,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这么说!


来源:中国气象局 时间:2022-11-08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11月7日,中国气象局举行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宋善允主持发布会。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回答了记者提问。关于媒体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言人及专家这样解答——

1.《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请问“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将能够给政府、各行各业以及公众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五个1”主要是指预报时效能力的提升。预报精准包括一个“精”、一个“准”。精是指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的密度,也包括提前量;准是指准确,预报要在定时、定点、定量上都能达到更准确的目标。我们在“准”上面的指标是缓慢提升的过程,现在还很难量化精确到一年甚至五年提升多少。但是在时间的提前量上,提升潜力还是比较大。所以我们明确了,形成“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首先就是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第二,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数值预报,就是计算机通过数值模式的运算,可以一个小时滚动地报一次天气,但是准确性、可用性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提前1天在每小时滚动预报准确率上能有比较大的提升。第三,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我们现在的水平,基本是72小时对大范围、系统性、灾害性天气可以确保预报准确、不漏报,但对未来一周大范围、系统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提升还有急迫需要。第四,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这是气候预测的范畴。每个月我们都在做下一个月的重要天气过程预测,我们是希望每月的重要天气过程都能够捕捉到,准确量化的水平能更高。第五,提前1年预测全球气候异常。这是年景预测,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特别需求的,非常有使用价值、应用价值。这几年的能力提升,使我们更有信心。比如今年汛期降水趋势、干旱趋势预测都是比较准确的。

“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提升,有什么好处?我从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方面,气象预报越精准,我国灾害防御能力和成效就有更大提升。首先体现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成效上,预报越准,能力和成效就越大。我国自然灾害比较多、影响比较重,在每年的自然灾害损失中,气象灾害和次生、衍生灾害占到了90%以上。也就是说,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能力提升,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尤其是短时、局地强天气预报,雨雪、冰雹、局地强降水、大风等经常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多提前1分钟,就意味着有可能挽救一个村、一个集市的生命,或避免一次泥石流或山洪沟的危害,效益都是无法估量的。

第二方面,气象预报越精准,天气气候对百姓生活的危害更小、助力更大。现在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民生保障。“用知不觉,失之难存”,应用天气产品是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预报准确率会增强百姓生活、生产的预期。预报越精准,让百姓的生活越平安、越从容、越健康、越有品质、越有幸福感。越从容,短期的、长期的预报预测更准,安排生产生活更有预期。越健康,根据预报可以更好地安排什么时间锻炼、如何饮食,根据天气气候的规律,顺势而为。越有品质,在安排出行、旅游时,比如观赏彩虹、日出、雾凇、云海,也可以根据精准预报。

第三方面,气象预报越精准,气象条件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会更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前,预报不是很准的时候,气象条件只能是生活、生产的一种影响因子,无法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气象预报越准,就变成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特别体现在农业上。精准预报保障粮食安全,使粮食产量、品质提升,农业生产布局也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交通亦是如此,无论是航空、航海、水运、公路、铁路,还是物流运输,需要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能源生产,现在更多依赖风能、太阳能,能源结构调整以后,特别是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主要靠的就是气候资源,做好风能、太阳能精准预报,就能更好地生产。更精准的预报,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比如经济规划布局,需要长期的气候预测,特别是气候评估、承载力评价等。有精准的预测、预估和评价,国家长远的经济规划布局,就会更主动、更科学、更长远,日常生活更安全、更高效。

第四个方面,气象预报越精准,能更有力有效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有五大圈层,大气是围绕地球最表面的系统,不光贯通山水林田湖草沙,也是生态系统主要的驱动因子。为什么某个地方树长得好、草长得好,主要是因为气候因素。地理环境的形成,也和气候因素息息相关。气象预报预测越精准,对于生态保护和建设效果就会越有效。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我们在三江源、祁连山搞人工增雨,补充生态用水,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针对这四个方面,我们也有做定量化的科学评估,陆续有一些创新成果,让百姓能及时受益。

从预报角度来说,我们也体会很深。预报越精准,预报预警发布越提前,可以给政府采取更好的应对措施、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提供更大的提前量。“五个1”要求,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以关注度比较高的台风来说,目前我们设置72小时警戒圈,台风影响我国72小时以前发布预警。如果能提前一周发布预警,会带来更大的益处。比如今年的台风“梅花”,4次登陆,从东南沿海一直北上,最后影响到我国东北地区,影响范围非常大。提前一周预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的提前量,更及时地提示渔船归港,海上生产采取防护措施,让沿海农业、经济生产都可以提前做好预判,提前做好水库调蓄、灌溉的准备,会带来更好的效益。

再比如,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强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提升,让预警及时发布到百姓手中,就有很大的价值。而且这些天气往往局地性很强,往往因为上游产生强对流天气,造成下游发生山洪、泥石流,所以需要更大的提前量。在四川彭州、绵阳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前,提前发布了预警,起到了很好的服务效果。如果能够达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的目标,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对下游开展相应的警示,能够更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个1”要求的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全球气候异常,和国家气候中心的工作密切相关。气候对于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加,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因此,我们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提前对天气和气候进行研判、精准预测,能够为合理规划社会经济活动、趋利避害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刚才从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四个方面,解释了精准气象预报的好处。气候预测也是这样的,时间尺度越长,越能达到更好的趋利避害效果。比如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推进能源转型,实施大规模的风能、太阳能发电,风能、太阳能就是气候资源,如果能够有更大的预测提前量,对于新能源并网调控都非常有利。因此我们在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逐步提高风能、太阳能预测能力,发挥气候预测更大的价值。

2.今年我国冬季气候预测的情况如何?我们该做怎样的应对准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冬季气候预测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今年冬季的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研判,预计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除了内蒙古东部和西部、东北地区北部、华南地区大部、西南地区东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降水方面,除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华东、华中大部、西南南部等地降水偏少2至5成。

江南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发生夏秋冬连旱的可能性较大,建议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做好抗旱准备工作。湖南、贵州等省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建议防范其对交通出行、电力、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内蒙古东部和西部、东北北部、西北大部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建议做好雪灾和低温防御工作。华北东部、华东、华中东部、西南地区南部和西部、西藏东部等地森林火险等级高,建议做好预警预防工作。

3.11月份是北方多地开始供暖的时间,近期是否有寒潮来袭?气温条件是否需要提前供暖?

从预报来看,11月9日开始,新一轮冷空气将影响我国,9日至10日冷空气首先影响新疆、西北地区,11日至13日冷空气将会进一步加强、东移南下,影响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下降4~8℃,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以上,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有起伏,但总体平均气温仍较常年偏高1~2℃。

关于是否提前供暖,各地制订了相关标准,一般会参考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以北京市为例,规定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在5℃及以下,或遇到强降雪等可能对居民生活保暖产生重要影响的天气时,可以提前供暖。根据目前的最新天气预报,11日前,北京地区气温偏高,12日至14日将有一次明显冷空气活动,日平均气温会下降到5℃以下,但持续时间不一定能达到标准。所以各地气象部门将密切监测天气,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提前进行研判,为供暖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4.南方地区的干旱仍在持续,目前干旱到了什么程度?未来干旱是否有缓解的可能?气象部门将如何应对?

目前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存在中到重度的气候干旱,特别是江西中部和南部、湖南中南部、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重庆中部等地有特旱。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秋冬季本身就是降水偏少,根据最新的11月气候趋势预测来看,预计11月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总体仍不利于干旱缓解。11月中旬,长江下游将出现阶段性的降水过程。下游沿江地区旱情将会得到部分程度的缓和,但旱情在一定程度下还无法得到缓解。

气象部门针对南方干旱天气,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8月以来,湖北、贵州、湖南等地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83架次,累积飞行时长554.6小时;湖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组织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1万次。初步估算,8月以来旱区人工增雨影响面积约161.6万平方公里,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影响下,作业影响区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中国气象局将持续关注南方旱情严重地区,并支援开展增雨抗旱作业。

5.目前拉尼娜发展情况怎么样?对我国今年冬季气候有哪些影响?

拉尼娜事件是广受社会关注的,也是多次新闻发布会的焦点。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拉尼娜对冬季气候影响的问题。

拉尼娜事件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冷的冷水事件。在业务上,我们将监测区域(Nino3.4区)海温距平指数滑动平均连续五个月以上低于-0.5℃作为判定标准。我们最新监测表明,10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还在持续。预计此次拉尼娜事件将持续至2022/2023年冬季。

本次事件是自2020年春季起赤道中东太平洋迅速转为偏冷以来,在随后三年里,从2020年夏至2021年春、2021年秋至2022年初夏和2022年秋季起再度发展的三次拉尼娜,因此也称为“三重”拉尼娜事件。

大家之所以高度关注拉尼娜事件,主要还是关注拉尼娜背景下的冬季气候情况。应该说,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秋冬季气候的下垫面强迫因子之一,大可不必“谈拉尼娜色变”,我国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子的影响,同时大气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我们预测,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除内蒙古东部和西部、东北北部、华南大部、西南东南部、西北中东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当然,我们也会针对气候系统演变的不确定性,加强研判,后续不断提供滚动监测预测意见和服务信息。

6.近期冷空气的强度和频度如何?哪些地区容易出现霜冻?会给农业造成怎样的影响?农民朋友该如何防范?

目前霜冻线已经移到华北南部到关中平原一带。预计9日开始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8日至10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11日至14日,将有一股中等偏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下降4~8℃,部分地区降温幅度有10℃左右。受其影响,霜冻线会进一步南移,15日早晨,河南北部、山东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初霜冻。 

较强冷空气这次主要影响北方农区,会增加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防寒保暖成本,对尚处于苗期的冬小麦影响较小。在霜冻来临前,建议苹果、梨、大枣等产区及时采收,果园做好防寒措施。北方设施温棚和牲畜棚圈也要做好加固和保暖,防范低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