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预警
【公示公告】 贵州省铜仁市气象... 【公示公告】 2023年铜仁本级及... 【公示公告】 铜仁市安全生产领... 【公示公告】 铜仁本级及玉屏德...
当前位置: 铜仁 > 新闻资讯 > 气象热点

趋利避害 当好“三农”守护者 ——“十三五”气象为农服务综述


来源: 时间:2020-12-29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仓廪实,天下安。“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在农业生产中,不论是“看天吃饭”还是“知天而作”,天气气候条件始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气象部门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三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趋利避害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气象保障现代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紧跟发展,实招落地显实效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并明确提出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紧跟发展之势,“十三五”期间,指导全国“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对气象服务提出明确要求。围绕“三农”工作重点狠抓中央一号文件落实,是中国气象局多年来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的重心所在。

  坐而谋,起而行。在砥砺实干中,一系列为农服务举措落地有声。

  五年间,带着“新时代、现代化、趋利避害并举”的鲜明特征,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转型升级版——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正是气象助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防灾减灾的再实践、再发展。

  五年间,国内外粮食总产量预报准确率稳定在较高水平;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直通式服务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惠及全国近10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五年间,我国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提质增效的发展大局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应运而生。秉持“特优区建到哪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就跟到哪里”的思路,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联合,认定苹果、甘蔗等第一批10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以及马铃薯、花生等第二批5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智慧服务,护好“饭碗田”

  2018年,全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让气象科技智慧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各项农事活动期间,通过充分利用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基于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格点化预报、基于作物模型与遥感融合等定量化评估技术,气象部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气象条件监测预报信息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信息。

  “雨水被收集到地膜下,保墒、保温、增产,解了农民的愁。”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西渠村的种植大户根据气候区划,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平均亩产达1200斤。“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在应对气候变化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中国气象局组织各地完成省、市、县三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3564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5303项,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在东北,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推进玉米和水稻的种植结构调整。根据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特点,气象部门重新划分全省积温带,对主栽品种进行精细化区划,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许多昔日的“望天田”“斗笠田”正在变为阡陌纵横的“万亩田”“吨粮田”。近年来,多地气象部门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

  安徽建成覆盖全省的农业气象智能观测网,加强卫星遥感、无人机观测能力建设,形成了以地面自动观测、智能感知、遥感监测为主,辅以人工观测的立体式农业气象观测体系。

  山东省德州市气象部门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的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发展面向规模化农业种植、土地流转等新型农业模式的智慧气象服务。

  筑牢防线,守护乡村平安

  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更是气象为农服务的关键地区。“十三五”期间,面对农村防灾减灾救灾需求,气象部门加快脚步——

  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更精。地面自动站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其中1185个贫困乡镇自动气象站如期建成运行。完成全国3560条中小河流、13634条山洪沟、9621条泥石流沟和48752个滑坡隐患点的普查。研建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农业气候年景评估模型、部分农作物气象灾害评估指标及风险评估模型。

  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更高。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汇集了16个部门76类预警信息;建成41.6万套农村高音喇叭、15.1万块乡村电子电视屏;广泛开通电视频道、广播电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更完善。全国2.8万个乡镇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15.47万个村(屯)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全国有7.8万个气象信息服务站,76.7万名信息员,1009个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5.73万个重点单位或村(屯)通过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评估。

  随着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从“救”到“防”的转变更加凸显,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靠,生动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

  “雷电灾害要减少,科学防御最是妙,搞好防雷‘七个一’,农村雷灾少踪迹。”重庆市气象部门编制的这条“顺口溜”,展示了农村防雷示范建设的体系架构。近5年,作为全国雷电灾害最严重的区域,重庆通过农村防雷减灾工程建设,使雷电灾害死伤人数年均少于5人。

  今年6月7日零时27分,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全市708台气象预警大喇叭迅速响起,预警短信发到千家万户,多个村紧急部署转移。凌晨3时,立教村遭遇泥石流,民房和教学点倒塌。就在10分钟前,该村6个片区千余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

  站在服务新时代“三农”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气象部门将持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趋利避害作用,为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智慧。